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川农学子赴茶马古道,探茶人情怀

7月8日,37000cm威尼斯37000cm威尼斯"文化搬运队"在暑假社会实践中秉承了解和宣传雅安非遗的宗旨来到了川藏线茶马古道第一站——雅安友谊茶叶有限公司。雅安藏茶制作工艺于2008年6月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甘玉祥也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一手建立了国家级非遗文化生产保护基地。

初入雅安友谊茶叶公司

“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团队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来到藏茶文化长廊。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写在竹编上的论语。据工作人员介绍这些竹编里面都装满了藏茶,上面的论语都是由甘玉祥董事长亲笔题上去的。被团队成员吸引的还是长廊上各种社会各界人士来公司拜访交流的照片让团队成员不禁感叹,藏茶正走上国际化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和了解。团队成员在甘玉祥董事长的同意下参观了甘玉祥董事长的工作室。工作室展示了藏茶的简单制作工序和藏茶的三代的演变历程。最后为了更好了解藏茶,团队与甘玉祥董事长进行了深切的交谈。

边茶不边,全民共饮

在90年代汉族很少有人喝藏茶,再加上生活贫穷也喝不了这种“奢侈品”,而藏族因为饮食结构的问题对藏茶有一定的依赖性,所以藏茶曾经一直以销售边区为主,销售市场也仅仅局限于边疆地区,这也是之前藏茶被称为边茶的原因。历代相传只做黑茶的兄弟友谊茶叶公司在90年代企业之间打“价格战”的时候,同样面临着消费市场狭窄等严重的问题。甘玉祥董事长说:“那时候如果有十元钱,十个公司并不代表平均一个公司就可以拿到一元,而是代表着可能四个公司拿一元或者连一元都拿不到”。在这样被动的市场上甘玉祥董事长敢于与众不同提出了“藏茶汉饮、边茶内销、粗茶细作”的思路。这思路彻底改变了一千年来藏茶只供藏区饮用的历史。当然不能直译为把藏茶给汉族人民饮用,而是面向全民,提倡全民饮用。

粗茶细做,茶人匠心

对茶稍微有一定了解的都知道藏茶是发酵茶。甘玉祥董事长就藏茶的发酵,现场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知道怎么发酵吗?”团队成员争先恐后道“雅安本来就湿”“洒点水就行了”这是团队一致最赞同的观点。但甘玉祥董事长摇摇头给团队解释到:藏茶发酵需要三个条件:湿度、温度和时间。这三种有无数种可能,而要做最好的藏茶就要在无数种可能之中选取三点中最佳结合点。这就代表了发酵并不是简单的加水,反而无知的加水茶叶表面会遭到破坏。为了保证发酵的质量和卫生,友谊茶叶公司保留了传统工艺的基础上采用了滚筒发酵,茶叶全程不落地。

藏茶有“三代”。第一代藏茶也就是边茶,一般以康砖金尖为主,采摘于红苔之上,所以其茶特别粗。第二代藏茶是康砖和今尖的延续品采摘于茶叶青苔之上。所以在以前或者说是现在市场上对于代茶叶大都是“粗茶粗做”,而兄弟友谊茶叶公司为什么能在都是“粗茶粗做”的市场中脱颖而出呢?就像甘玉祥董事长说的那样要与众不同,所以公司秉承“粗茶细作”理念自主研发的藏茶第三代——甘弘。甘弘是甘氏家族世代传承,以匠工精神,精耕细作,选取优良品种采摘茶叶舒叶之上制作而成,这不简简单单是藏茶这么简单,而是蕴藏着传承人弘扬非遗技艺的茶人情怀。

“用功、用心、用情。”甘玉祥董事长就公司的经营及做茶的精髓讲了三点。不管是人还是茶,要么就不做,如果一开始做就要做好!这是一份情怀,茶人情怀。所以友谊茶叶公司带着这份情怀,以做出最好的藏茶为己任,从九十年代创办至今已经经历三届之久。